夏秋交替,突然的降溫令不少人出感冒咳嗽,很多人習慣性的選擇具有止咳化痰雙重功效的藥物治療;還有人覺得,咳嗽不是什么大事,吃點消炎藥就好了。
殊不知,在某些情況下,這樣做反而會導致更嚴重的癥狀發生。下面我們就來看一下,咳嗽治療都有哪些常見的“誤區”:
誤區一:濫用抗生素
“咳嗽就是有炎癥,需要服用消炎藥(即抗生素)”。這是一部分人出現咳嗽癥狀時選擇抗生素的原因。但是,他們不清楚抗生素針對的是何種原因引起的咳嗽,更會誤認為抗生素針對的是病毒感染引起的咳嗽。
其實,抗生素針對的是細菌感染,而不少急性咳嗽如感冒引起的咳嗽往往是病毒感染引起,盲目服用抗生素不僅不能治病,反而會促使細菌產生耐藥性,當真正發生細菌感染時,藥物就有可能失去療效。
誤區二:止咳化痰治療偏愛用偏方
很多人在出現咳嗽癥狀時尋找并服用過偏方,認為“偏方”是民間智慧的體現,值得相信。
事實上,用“偏方”治療咳嗽,對于急性咳嗽(持續時間在3周以內)的患者,用“鹽蒸橙子”、“冰糖雪梨”等一些止咳偏方,有些的確有一定的基礎原理和微弱的保健作用,但治療咳嗽的針對性不強,只能作為輔助治療。
但同時,所謂的“偏方”魚龍混雜,有些“偏方”甚至反而會加重病情,如吃生姜片止咳,可能會對喉嚨產生刺激,導致咳嗽更加嚴重。因此如果一味地相信偏方,拖延了治療,反而會得不償失。
誤區三:混淆“止咳”、“化痰”藥
在一些治療呼吸系統疾病的中成藥說明書上,大家常常會看到止咳化痰這四個字,很多人在出現咳嗽或咳痰的某一癥狀時,也習慣選擇具有止咳化痰雙重功效的中成藥。其實,這四個字包含著兩種不同的含義。凡是具有減輕或制止咳嗽的中藥或中成藥稱為“止咳藥”,而具有祛痰和消痰作用的則稱為“化痰藥”,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。
臨床上將咳嗽分為干咳和濕咳兩種情況。干咳是指咳嗽頻繁,但無痰或痰量極少,常見于急性咽炎、急性喉炎、輕癥肺結核等疾病。濕咳是指咳嗽伴有咳痰,常見于慢性咽炎、慢性支氣管炎、肺炎等。當僅有咳嗽癥狀而無明顯痰液咳出時,就不要選用止咳化痰藥,僅用止咳藥就可以了。